巴尔的摩-美国的不朽城

新华网 - 07-05

  巴尔的摩 (Baltimore) 是美国马里兰州北部城市,大西洋岸重要的海港。在帕塔普斯科河河口湾顶部,距切萨皮克湾24公里。西距华盛顿60多公里。是马里兰州最大城市也是该州经济中心。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73.6万(1994年),黑人约占55%。都市区包括周围6县,面积5763平方公里。

    17世纪初欧洲移民到此定居。1729年英国移民在帕塔普斯科河口建立城镇,以马里兰殖民地的领主爱尔兰的巴尔的摩男爵的封号作为市名。独立战争爆发时为繁忙的海港和造船中心。当时此地所造的帆船,装有各种组合的纵帆和横帆,速度极快,活跃在大西洋上,被誉为巴尔的摩快船,在航海史上赫赫有名。1797年设为市。1811年建成通往内地的国家公路;1827年开通运河后,出海距离大为缩短, 巴尔的摩迅速成为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
 
    进出口贸易在城市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年收入40多亿美元,有17万从业人员。由于切萨皮克湾的关系,港口深入内地近300公里,而海轮却畅通无阻。如此深入内陆的海港在世界上并不多见。而且它背靠华盛顿,直通中西部各州,港湾内潮差小、航道深、冬季不冻,装卸和仓库设施均已现代化,码头岸线总长70公里,海轮泊位有200多个,又处于美国东北部经济发达区内,航运十分繁忙。海轮南经切萨皮克湾或北穿特拉华-切萨皮克运河出入港区,每年的出入量达6000多艘。货物年吞吐量居全国第八位,达四五千万吨以上。出口货物以煤炭、钢铁和谷物为主,进口则以铁矿石、石油以及香蕉、咖啡等热带产品为主。该市的工业发展以进口原料为基础,多分布于港区附近和市区东部,钢铁、造船和有色冶金(以炼铜为主)为三大工业部门,斯伯罗斯角的钢铁工业一向负有盛名。其次是化学、军火、电子、食品和服装等工业。
 
    优良的港口必须具备优良有运输和通讯条件。早在1827年,这里就铺设了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成为通往中西部的大门。当年的火车站芒特克莱尔车站已改为铁路博物馆,以志纪念。1844年,此地和华盛顿之间的线路设置完毕,5月24日,巴尔的摩收到了摩尔斯(1791年至1872)发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What hath god wrought!)。现在有3条铁路线、多条州际公路以及60年代建成的环城高速公路均通达港区。从高速公路乘车接近港区时,从很远处就能望见那一座座高大的装卸桥,一排排整齐的集装箱,一堆堆小山似的散货,黑的是煤炭,红的是铁砂,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城南有巴尔的摩-华盛顿国际机场。便捷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港城的发展。
 
    巴尔的摩还是美国东部重要的文化城,仅联邦研究机构就有61家,大专院校30余所。著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是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由当地富商霍普金斯捐资700万美元而成。它建校伊始,就特别强调科学研究,首先设立博士学位班。该校的医学院和医院为闻名天下的医学中心。它重视研究,在美国内仅次于哈佛大学。这所医院里有一些特殊的科,为其他医院所没有,如血液科设备完善,颇为有名。另外该市还有州立科宾学院(1900)、州立托桑大学(1866)、洛约拉学院(1852)、马里兰圣母学院(1873)、州立穆尔甘大学(1867)、马里兰大学(1807)、马里兰艺术学院(1826)、皮博迪音乐学院(1868)和巴尔的摩大学(1925)等院校。文化设施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和剧场。沃尔特斯艺术陈列馆是美国收藏品最丰富的艺术馆之一,藏有从古埃及到20世纪初斯的艺术品2.5万件。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则以陈列欧美各国的绘画和雕刻著称。《巴尔的摩太阳报》常刊载有系统性而又深入的新闻,为美国10大名报之一。
 
    城区环绕着帕塔普斯科河口湾展开。商业区位于西部,围绕着市内最早的两条街——巴尔的摩街和查尔斯街发展而成。这里是金融中心、办公大楼、法院和市政厅所在地,新建的高楼大厦,如群峰攒聚。北部是高级住宅区,多公园和绿地。东部与港区毗邻地为低收入家庭住宅区。
 
    独立战争期间,在英国军队威胁费城时,这里曾一度是美国战时首都,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因此有“不朽城”之称。芒特弗农广场上高耸着华盛顿纪念碑,高约50米,碑顶站立着华盛顿的全身像。它由雕塑家罗伯特·米尔斯设计,于1829年落成,是全国奉献给华盛顿的第一个大型纪念碑。其南不远是美国最早的天主教大教堂,1821年建成。市中心的战争纪念碑为纪念1812年至1814年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牺牲的巴尔的摩民兵而建,1825年完工。是美国第一个大型战争纪念碑。战争纪念碑西有“爱伦坡故居”,是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居住过的一座窄小的双层砖房,现供游人瞻仰凭吊。附近的列克星敦市场是一座特大的食品市场,一个屋顶下设有130家摊档,水果蔬医、肉类海鲜、风味小吃应有尽有。这个市场已有200多年历史,当年华盛顿、杰斐逊总统都曾慕名而来。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当地特产——味美汁鲜的切萨皮克湾海蟹和牡蛎。
 
    巴尔的摩最吸引游人的还是内港游览区。它本是以前的码头,经过修整翻新,改造为观光、娱乐和购物区,成为老市区复兴的一个典范。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矗立在内港旁,水面则是游艇、帆船和脚踏船的世界。3号码头上一栋顶部成玻璃金字塔状的新奇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巴市第一名胜——国家水族馆。
 
    国家水族馆建于1981年,共有5层展厅,设有好几个巨大的水池水柜,展出了5000多种水生生物。馆内采用先进技术能使观众在参观时有一种在海底漫游、与鱼虾共舞的感觉,堪称是一座向人们展示海底世界奥秘的“水晶宫”。馆内分儿童海湾、开阔海洋、珊瑚世界、热带雨林和海豚馆等好几个展区。游人可沿自动浮梯盘旋而上,欣赏那看不尽的珍奇异物,海星、闪光鱼、大鲨鱼、巨晰、海豹……,使人目不暇给。在参观过程中,还会听到鲸鱼求偶的歌唱、海鸟觅食的啁啾,海浪有节奏的拍岸声,甚至还有海蟹行走的沙沙声,使人感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每天,来自世界各国和美国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在这座“水晶宫”里,人们不仅可以饱览海底景色和动物奇观,还可以学习到许多生物学知识。
 
    水族馆对面停泊着一艘三桅战舰“星座号”。它是美国立国之初的战舰之一,1797年在巴尔的摩下水,曾在海上屡立奇功。退役后,在它的最初启航地--巴尔的摩港建成博物馆,1961年被列为国家文物。
 
    巴尔的摩市东南的麦克亨利堡,曾在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作为前哨阵地抗击英军。它建在一个小半岛上,是个平面成五角星状的要塞,扼进港要道。1814年,英国舰队直扑麦克亨利堡,昼夜连续猛轰此堡。当时,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乘船到英舰交涉释放被扣留的美国平民。他目击了英军炮轰麦克亨利堡的经过,忧心如焚。次日早晨当他透过浓雾看到美国国旗仍在要塞上空猎猎飘扬时感慨万分,于是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星条旗永不落》这首诗。诗歌很快不胫而走,被配上曲谱后流传全国,1931年被正式定为美国国歌。现在麦克亨利堡已被辟为国家纪念地和历史圣地。要塞中央,高高的旗杆上,依然飘扬着永不落的星条旗。“星条旗之家”是女裁缝玛丽·皮克斯吉尔制作悬挂在麦克亨利堡上空的那面美国国旗的房子,现也辟为博物馆。
 
    1985年11月7日,巴尔的摩市与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市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