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军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

来源:夜读历史  编辑:兰特 + 华商入驻

 据史书记载,清朝国家常备武装力量为“兵”,其中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数量比较少。为了弥补满军的这一缺点,清朝政府又吸纳了一部分汉人,将他们单独武装起来,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虽然八旗军和绿营都是担负起保家卫国重任,但朝廷倚重却不同。按清朝规定:八旗兵的主要任务是卫戌京师,保证京师安全;而绿营兵数量虽多,甚至是八旗兵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但比较分散,主要负责全国各地的治安。

清朝建立不久,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八旗兵丁迅速腐化,战斗力直线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八旗兵丁是国家的功臣,长期处于优宠的地位;另外,国家趋于和平,八旗兵丁的军备也就废弛下来。顺治时期,八旗兵的这种特性已经表现出来,清政府只好倚重战斗力比较强的绿营兵。

到了康熙年间的三藩叛乱,八旗兵已经不能担起维护国家的重任,清朝能够平定三藩实则绿营兵的功劳。雍正登基后,为了扭转满军颓废的形势,曾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严格整军治军,但收效甚微,其士气恢复有限。

雍正、乾隆朝社会比较稳定,绿营兵的战斗力也开始直线下降。特别到了乾隆朝后期,如果遇到战事,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不能参加战斗。无奈的清政府只好把目光转向了乡勇。

据史书记载,乡勇是国家非正式军队,为了与国家正式军队区别,其衣服前面有个“勇”字。乡勇的来源是就地临时招募的组成军队,战事完毕后立即解散,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国家也不用出太多的经费来养他们。但到了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将非正式的乡勇改为练勇(也就是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作用基本代替了 “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从清朝后期来看,“勇”字兵确实比“兵”字兵厉害。

2011+ 发布需求 免费入驻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