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葡萄酒佳作 法国人终于把勃艮第拍成了电影
导语:说到勃艮第总绕不开葡萄酒,这处法国葡萄世界里的精神坐标,代代恪守着上祖的酿造哲学——绝大多数的酒庄都为家族经营:历久百年,传承一脉,有的一直坚持门户自立,有的与他家合并共谋发展,但不论左右,勃艮第的“继承者们”永远不越跨风土的池田……(来源:酒斛网 作者:吴晓颖)
如此复杂、生动、有趣的勃艮第酿酒“家谱”,今天,有一部电影用1小时53分钟的时间向大家解码了那儿的酒庄故事,你看不透的勃艮第,就在荧幕前!
电影浓情酒乡(法文名:Ce qui nous lie)由法国籍导演Cédric Klapisch执导拍摄,早年轰动欧洲的爱情三部曲:西班牙公寓(l’Auberge Espagnole)、俄罗斯娃娃(Les Poupées Russes)、 纽约爱情拼图(Casse-tête Chinois)都出自他的镜头之下。这次的故事Cédric继续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法式幽默“轻喜剧”,更将整整一年的胶片全都泡在勃艮第的葡萄园里,于人与土地之间拉出了微妙的焦距。
拍摄国家:法国/首映日期:2017年6月14/时长:1小时53分
Ce qui nous lie法语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那些牵系着我们的(人、事、物)”,小蕴禅意,隐喻着故事中生命情感的张力与能量。
幕后语|导演Cédric Klapisch
关于葡萄酒:我父亲几乎只喝勃艮第产的葡萄酒,他是我葡萄酒世界的启蒙人——我对葡萄酒最初的记忆大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有天父亲让我品尝他的葡萄酒…… 后来他偶尔会开车载着我和姐姐们去勃艮第当地的酒窖里品酒,并且渐渐地成为家庭惯例,大约每两年一次。
葡萄园里,镜头一举就是春、夏、秋、冬
我遗传了父亲身上的“葡萄酒分子”以及他对勃艮第的钟情,以至葡萄酒对我个人而言很早的时候就已形成了一个有关“传承”的概念。并且直觉告诉我,如果在未来想拍一个葡萄酒的电影,那它要给大家讲的故事大概是关于“家庭”的——那些我们从父母辈继承的东西,那些我们留给孩子的东西。
片场:Cédric Klapisch(右一)和影片中的三兄妹
Cédric Klapisch因拍摄电影Ce qui nous lie被法国葡萄酒界权威媒体“法国葡萄酒评论(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颁发的“RVF年度大奖”授予含金量最高的“2018年度人物”奖项,鼓励其对法国葡萄酒推广做出的突出贡献。
Cédric的镜头总有些“侦查员”的特质,将葡萄酒作为一条红绳,把复杂的亲情成长话题穿连在了法国传统葡萄酒产区勃艮第的一个酒农家庭的三兄妹身上——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12个月真实的酿造过程为节奏,颠覆了励志成长片的俗套画面:没有用力的过渡,没有掀桌子的矛盾,柔软地叙述了围绕在葡萄酒主题边缘,当代青年的成长与传承之路。
影片Ce qui nous lie导演:Cédric Klapisch
影片除了让观众“浸入式”地感受勃艮第产区的里里外外,更在温情的家族故事之外涉及了葡萄酒新旧世界讨论、有机种植、是否带梗发酵,甚至男女性在酿酒上的地位差异等葡萄酒相关的行业或社会话题。
先来分享一句电影的台词:“在我小时候,每个早晨我都会靠在窗边眺望,然后,我发觉每个早晨都在变化。”
葡萄园里的一棵树,层次有致地渐入镜头:葱绿饱满的夏,萧瑟枯弱的秋,颓白裸露的冬,然后净澈新燃的春,所有你听说过的那些关于勃艮第葡萄园里的温度与颜色都浓缩切换分秒间的“四季”里……
——这是电影的第一组镜头,却已是经典。
一年,每两个星期同一时间点1张照片“累积”了这组四季
为了保全你的观影热情,影片讲了什么,无心过多剧透。相较于故事线,我们汇组了主演线上“3个他+1个她”的剪影,从荧幕中角色的酿酒人生,到幕后演员真实生活中的葡萄酒渊源,细数这场勃艮第酒事里放映着的感动……
他的成长:爱,需要多一点时间
故事人物一:让(Jean),哥哥
荧幕初印象:不满父亲的儿子,逃避世界的哥哥
“我为了逃离他而离开,却又因为他回到这里”——三十岁的“旅行者”让,从来不愿意像父亲一样做个酿酒人。他受够了从小父亲丢给他的“哥哥的锅”于是逃跑世界,十年几乎音讯全无,却在父亲即将离世之际,突然地被妹妹茱丽叶的电话再次召回了“这里”。让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他很爱父亲,却因父亲负怨远走;一心逃离勃艮第却在澳大利亚买下一块葡萄园;看上去“厌乡”,却逼5岁的儿子本(Ben)学说法语…… 影片里可以听见许多来自让的内心回音:孩童的让、成年的让同屏交织于往今的姊妹父子情之间,互相对话一样又不一样的成长世界。
大小让:童年是用一生治愈的伤疤,或者回寻的梦
>>经典画面回放>>:让在医院与父亲的回信“对话”:一边是让的声音:“这样(躺着)说不了话了对吗…… 反正你习惯不听别人(我)讲话,为什么你一直没给我回信?…… 幸好你没给我回信,(不然)永远都有接纳不完的‘你的意见’……” 另一边是父亲的声音,开始娓娓对儿子读起他那封没寄出的回信——
让从弟弟热雷米(Jérémie)手中接过父亲的回信
“我的儿子,天涯海角,你永远是我的儿子。我该如何回答你来信里的所有疑问呢?我并没有太明白你离开的原因,但在看过你的来信后,我了解到你对我有诸多不满。不过,对我而言,每当忆起所有我们曾一起做过的事情,尤其是我带着你去葡萄园里…… 实际上,我一直都为你而骄傲,确实我从来没对你说过,我应该对你说的…… 现在,你不在身边了,我才发现那些早应对你讲的话,不过等你回来我们再聊,我们有的是时间。
我的孩子,请尽情地去享受你的旅程吧。祝愿你遇见更多更好的人,了解更多有趣的事,那些我没来得及教给你的事情。去吧,去世界环游吧,做你一直想做的。然后,我希望你还是会回来,我这样希望,是因为即便我知道你对我很不满意…… 我爱你,并且我将永远爱你。”
收起父亲的信,电影音乐再响起,人生旅途的音乐再响起
幕后语|让饰演者Pio Marmaï
关于角色:让是酒庄年轻一代的反光镜——那些被旅途中的情感、工作,经历所再塑形的年轻一代。对于让,故乡也许是勃艮第,但自出了家门后,走过的地方都可以是“故乡”。澳大利亚有他开始发展的新世界,勃艮第是他考虑继承的旧世界,是否拿起家族酒庄的缰绳,传承不仅仅是家业,更是厚重的情感。而观众在让身上看见的这些焦虑与疑惑,在我自己或者Ana(茱丽叶饰演者)又或者François(热雷米饰演者) 身上都多少有相似的折射。
Pio Marmaï饰演的让
关于葡萄酒:酿酒人,电影人二者其实有很多交集之处。我最欣赏酿酒人身上尊崇“手工”的酿酒哲学和务实的劳作态度——如果行不通,他们就另辟他法。关于葡萄酒虽然有书可循,但是实践是另一回事:在近一年的拍摄时间里,剧组有幸泡在勃艮第大小酒窖内,从A到Z了解有关酿造的每一个步骤。而当我真实地经历过这一切后,我才知道表演中自己在说什么。所以,,认识葡萄酒,个人的建议是尽可能地去喝(电影拍摄中我们可以说是喝了“吨”位数瓶的葡萄酒),然后花时间去了解我们喝的那些酒并去会会那些酿酒的人。
一些传承在你还不懂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她的成长:做茱丽叶自己
故事人物二:茱丽叶(Juliette),妹妹
荧幕初印象:顺着爸爸的“划线”走路的小女儿
女人也能酿酒这在勃艮第已不是新闻,比如产区的红白玫瑰:乐桦酒庄(Domaine Leroy)的Lalou Bize-Leroy与双鸡酒庄(Domaine Leflaive)的Anne-Claude Leflaive…… 而这回在电影Ce qui nous lie里是茱丽叶。电影唯一的女主,年轻的她尝试挑起酒庄的担头,但一开始就触礁在葡萄园里一些性别歧视主义环伺的目光下,对自己缺乏信心。并且很长的一段时间茱丽叶显然消沉在失去父亲的阴影中。
>>经典画面回放>>:拖着今年采下的满筐满筐的葡萄果,茱丽叶独自驾驶着牵引车行在葡萄田间的小路。脑中不受控地回闪着当年父亲坐在身后,放手让幼小的自己第一次“独立”当司机的情形,而此时此刻父亲已永远地放手,女儿满屏的泪水淹没了整年丰收的欣喜。
驾驶一台内置25个离合器踏板的牵引车可以说是非常女汉子了
痛并不一定快乐着,但痛必须成长着——茱丽叶从影片刚开始的那个连定葡萄采收日期都不敢做决定,被让取笑只会酿“爸爸的酒”的哥哥的妹妹,爸爸的女儿,弟弟的姐姐,在影片末尾蜕变成了拒绝听从旁人提出的装瓶时间建议(“我不打算现在装瓶,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这是我的酒,我不需要总是有12个男人出现在我面前并告诉我接下来该做什么……”)的笃定的她自己,茱丽叶——“这确实是你的酒,有点儿辛辣,有点脆弱敏感,不过足够复杂,嗯,没错,是茱丽叶。”
新的采收日期她目不犹疑地宣布:星期二!做决定很难,但她学会了也很自然。
采收前,茱丽叶“带”大家下地品尝葡萄的成熟度
幕后语|茱丽叶饰演者Ana Girardot
关于角色:每一次拍摄,我总是在找人物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就像这次,现实中我也常习惯顺着父亲“划线”走路,但我们之间巨大的不同是茱丽叶的父亲离世了——二者之间不论是在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接手父辈的事业,还是在继承父亲“已离去的名字”并想办法努力将它续存下来都完全不是同一概念。电影要展露的是这个年轻的女孩走出“父亲”,自我松解,并在男人主导的葡萄园里找到“她”的位置的成长,也是这样一个“重获自由”的心路过程让我找到了自己与角色的联系。
Ana Girardot饰演的茱丽叶
关于葡萄酒: 拍摄期,整个夏天我都在蹲在勃艮第的葡萄田里看书,只看葡萄酒的书(笑),以及任何与葡萄酒相关的报道与资料,周围工作在葡萄酒行业的朋友也帮我普及了一些欠缺的概念。虽然理论恶补了,但是缺乏实践——为了角色我钻进勃艮第的酿造世界里扎实地做了8个月实习,从葡萄种植、整枝、采收,土壤维护,到辨认酒精和糖分…… 演完茱丽叶我再也不会用原来的方式去开一瓶葡萄酒了。
踩酒泥绝对是重体力活
他的成长:找到说“不”的勇气
故事人物三:热雷米(Jérémie),三弟
荧幕初印象:“未成年”的爸爸,只会对岳父说是的女婿
他很生硬,就像热雷米在电影中的第一次出场:面对让的空降茱丽叶是拍手踢腿地欢迎,他却反其道不走前奏不加修饰地对哥哥的“失联”一头狂轰滥炸地讨伐,不过也恰恰对比出了人物的耿与其内心深处情感的长久压抑。他很善良,但他的善是尚未发育健全的幼齿,没有力量更多的是暴露在生活里的懦弱,受制于初衷被现实而纠缠。他很简单,却不会表达自己,常常说过的话变成透明的空气,一直存在于周围,却一直没有声音——特别是当他面对坐拥产区名庄的岳父,处处谦忍的拙顿一览无遗。
酒庄里,三兄妹儿时曾一起抢过的秋千
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担当;在兄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热雷米一再摸索的事情。他是三兄妹中,对一切最不确定的那个人,但讽刺的是,他又是三人中“加速”成长的那个——年轻的奶爸,却依旧是个孩子,即便他在不停地向长辈喊话不要再把自己当孩子了。有的人是多么渴望长大,可是成长的节奏有时不受意愿安排。
岳母每周日的“叫醒服务”让热雷米生无可恋
>>经典画面回放>>:在让于家庭酒会上挖苦并回绝其岳父有意收购父亲酒庄的“煽动”下,一向好说话的热雷米在酒窖里如火山喷发般怒怼了目空无人的岳父大人——
岳父:“这种重大的酒会,品酒都不懂吐酒,完全不可理喻(吐槽让)”
热雷米:“我也不吐酒,至少我们不往家里人身上“吐”,这是祖父教我们的……
岳父“你想表达什么吗?”
热雷米:“不,对,的确,你没看见你平日对待我的方式吗…… 吐不吐酒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吐酒呢(又怎样?)就这些…… 不,你想让我说真实的想法吗?如果我不想,如果让不想,我们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反正您的作风也是这样的!您以为所有人都必须听从您的意愿,这样行不通!就像茶树(MD)我不喜欢茶树!就这样,我们对生活的‘口味’完全不同……(走出酒窖口,热雷米又调头进来补充)我早就想告诉您这些了!”
成长爆发在“愤怒”的一瞬间
幕后语|热雷米饰演者François Civil
关于角色:电影的故事环境与我个人经历有点不谋而合:我的祖父是法国教皇新堡(Châteauneuf-du-Pape)产区的酒农,我童年的不少夏天就是在那里的葡萄园与酒窖里度过的。从某一层面而言, “成为”热雷米对我并不难,尤其是在关于传承、分享、家庭等截面。电影中的姊妹兄弟情让我感触很深,这是一些很自然但又复杂的血缘关系。
François Civil饰演的热雷米
关于葡萄酒:我很高兴能参与到一部一半都在讲自然的电影。勃艮第酿酒人的热忱与耐心让我为之动容,这块丰富、多样的风土下有着无边的人文窖藏,在这里自然呈现出“一丝不苟”的状态,一切都必须是合理而有节奏的。而电影拍摄过程与酿酒异曲同工: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采收了无数画面、发酵了情节片段、最后把成片装瓶在各大院线…… 至于开瓶的味道得赶紧去买张电影票看看!
让、茱丽叶、热雷米在勃艮第长大,也是这块土地的继承者
标星的他:酒农、演员都是一个人
故事人物四:马塞尔(Marcel),酒窖经理
荧幕初印象:爸爸之后的大树
片中饰演家族酒窖经理的Jean-Marc Roulot除去演员的身份,本身也是一位Meursault的酒农,可以说是酿酒人里最会演戏的,演员里最会酿酒的!拍摄中,除了角色本身,他同时出色地完成了影片技术指导的工作,整合了技术与电影的叙事整体。从剪枝采摘踩皮发酵,到带梗发酵的行话术语,甚至是公证员开的有关葡萄园产权的小玩笑…… 整部电影全程没有一处技术硬伤,用Jean-Marc自己的话说:伯恩丘的庄主们看完电影都必须挑不出(技术)毛病来。
茱丽叶曾问马塞尔“如果酒庄卖了你去哪儿”?
“反正我不超出三天会看一次天气”马塞尔回答
幕后语|马塞尔饰演者Jean-Marc Roulot
关于角色:在我们年纪轻轻,父母就已离开时,我们会去周围找一根梁柱,一棵大树,马塞尔就是这样一个安全感的存在…… 我自己的父亲走得很早,曾经也有一个马塞尔在我父亲身旁工作了一辈子,就像影片中常伴在茱丽叶左右的马塞尔一样。当我出演这一角色时,向导演建议用Marcel这个名字,希望留下一点记忆的痕迹。
Jean-Marc Roulot饰演的马塞尔
好了,有关电影中他/她们的葡萄酒故事就讲到这里,希望看电影的时候能留给你一丝共鸣。
最后分享一句电影的台词:“在我小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并且日子会永远这样“不一样”地继续下去,每天都会变化着…… 但之后我明白在这里(勃艮第的葡萄园)什么都没有变,什么都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