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速冻食品化过冻之后,千万别再进冰箱!

网络整理 - 11-18

你很可能有过如下的经历,解冻了一包速冻的虾仁,结果炒菜只需要用一小部分,于是,便把剩下的放入冰箱冷冻室再次冷冻,以供下次食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速冻:这个冬天不太冷

所谓速冻,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地冷冻。通过降低温度和水活度抑制各种化学反应,延缓食物的变质。速冻过程涉及到水分子结晶的过程,简而言之,降温的速度越慢,水分子形成的冰晶就越大。所以迅速降温的目的就是让水形成的冰晶尽可能的小,以尽可能不破坏食品微观结构的完整性。实际上,如果降温速度足够快(比如利用液氮迅速降温到零下135摄氏度以下),水会以一种高粘度液体的状态存在而完全不会出现冰晶。不过这一技术通常只用在冷冻精子卵子等“精华”资源上,不大可能应用到食品上——一来食品体积过大导致无法迅速降低中心温度;二来如此迅速的降温成本太高。

警告:速冻食品化过冻之后,千万别再进冰箱!

那么食品加工中的“速冻”有多迅速,温度又有多低呢?通常的要求是在30分钟内把食品中心的温度降低到零下5摄氏度左右,然后放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由于这样速冻出的冰晶直径小于100微米,而这个尺寸正好与大多数动物细胞的直径(10-100微米)相当,所以冰晶会破坏食品中细胞膜的结构。这也是为什么速冻食品口感不如新鲜食品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冰晶却难以伤及体积更小的细菌(直径约0.5-5微米),也就是说这样的温度根本冻死不了细菌,它们只不过是由于温度和水活度的降低,暂时进入冬眠状态而已。

解冻:细菌班的春天

除了冰淇淋等少数冷饮,大多数食品我们还是需要解冻、重新加热、甚至高温烹饪才能食用(什么?你牙口好?就爱啃冷冻带鱼?)。于是在解冻过程中会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一个是温度的升高,一个是水活度的升高。

警告:速冻食品化过冻之后,千万别再进冰箱!

当一坨零下18摄氏度的带鱼升温到室温,随着温度和水活度的升高,各种可以导致食物变质的化学反应都逐渐加速,本来处于冬眠状态的细菌也像迎来了春天一样,纷纷苏醒。你猜细菌们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情景?由于冷冻过程中细胞膜被冰晶破坏,解冻后细胞液都流了出来。对于细菌来说,那无异于一个快要饿晕的人突然看到喷香诱人的水煮肉片和泛着油光的烤鸡腿。而且古人说过,饱暖思淫欲啊,这话对细菌也不例外,更可怕的是,细菌的繁殖可是呈指数增长的。常温下只要短短几个小时,就可能让这坨带鱼中细菌的数量翻好几倍。

这时候如果赶快把它做成红烧带鱼吃掉,还不至引起健康问题,但是如果重新放回冰箱,由于一般家用冰箱冷冻效果有限,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让食品从内到外完全冻住,细菌仍然会利用这段时间再提高一下“班级成员”的“人口基数”。另外,这一缓慢的冷冻过程会形成更大的冰晶,造成对带鱼细胞更进一步的破坏。等到下次再解冻的时候,由于更大的细菌“人口基数”以及破坏得更厉害的带鱼细胞,这坨被冻了两次的、悲催的带鱼,就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变质了,而贸然食用这坨悲催带鱼的后果,就很可能是捂着肚子跑洗手间了,还可能是N趟哦!

警告:速冻食品化过冻之后,千万别再进冰箱!

这么好吃的东西,还不一次吃完?

对解冻后的食品进行二次冷冻非常不利于食品的保存,食物变质的风险会加大,所以解冻过的食品要尽量一次吃完。为了消费者的安全,欧盟规定所有速冻食品外包装上必须明确标识 《不要再次冷冻解冻后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