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瑞典多年的我,在此,说说我的瑞典移民生活 。供您启程之前再斟酌。毕竟,移民意味着,远离故土,远离你的根基。此去遥远,亲情捉襟见肘,唯有冷暖自知!
我也是一个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定居诺贝尔故乡的移民者。多年的瑞典生活,感觉到,生活在非本族群文化土壤里的我,时刻要遭受或深或浅的变异和挣扎。
首先是 语言问题 :
·如果你会语言,你也有用词不恰当之处,就拿英语来说吧。
“I know”可能是被中国人用得最多,而最不被洋人接受的一句话。当一个教师向你解释某个问题时,你如果连说两遍“I know”,也许,他不会再跟你说什么了。用“I got it。”就顺耳得多,或者“I’m not clear about it。”“It’s past my understanding。”或“It’s beyond me”。
前段时间,一已为瑞典(敏感词被屏蔽)子的朋友,由于运动量太大,而膝盖骨积水。瑞典语相当流利的她,竟然对我说,4月份,她要回中国治病。因为,她跟瑞典大夫,实在表达不清楚腿骨处的异样感觉和痛楚。 更多的则是隔在思维和表述之间深深的语言沟壑。
·如果,你不会语言,那就相当于你是文盲。处处,你都不方便。还说你生病了,去见大夫。虽然政府会给你安排免费翻译人员,但,你想想,你生病时的每一个感受。恐怕自己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况要通过他人之口表述。更尴尬的是,翻译人员到底说了什么,你永远不知道!医生怎么医嘱,你更是云山雾罩!整个过程,你是一哑巴加聋子!那场景,只恨天涯行役苦。
3月18日,我等了一年的牙齿矫正手术终于开始了,但当我被笑容可掬的护士和万分亲切的大夫迎接到干净整洁的治疗椅10分钟以后,我发现,手术并非是将我有缝的门牙矫正收紧,而是将缝隙用医用材料填补!醒悟过来的我,礼貌的拒绝了他们的治疗,但为此,我付了2950克朗,还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时间。后来才知道,是我的翻译当初并没有将我的治疗要求向我的主治大夫表达清楚。只怪自己,不懂瑞典语!哑巴一个!
再是 融入问题
我们小区都是独立的villa,40多户邻居,他们非常客气礼貌,每次见面都亲切的打招呼,几天不见,还和你热情拥抱。但我们住了快两年了,他们仍和第一天见面时一样,永远那么生分,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在哪,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老师,父母以及长辈们,直接称呼名字。我曾经努力了三个月,终于大胆的将“teacher”换成了“susanne”。结果,自己都吓坏了!“天地君亲师”,我怎么能直呼其名呢!要是让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的老父亲知道了,还以为我出国忘了本呢。
瑞典人的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三年来,我没能和任何一位女士一起喝咖啡,做spa,逛街。好像这里没有闺蜜!
总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思索瑞典的社会环境,感到它对每个人的衡量和要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缩影:在思想、学术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上,个人享受极大的自由,哪怕离经叛道者也总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而在道义与品行上,却有严格的界限,使得社会的每一员、每一个机构和团体都在强烈的角色意识下运作。这些界限都有像学校的校规这种行之有效的戒律予以保障,在少年时便深深烙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而作为初来咋到的我们外乡人,融入,是何等的艰难!
每天,我都以一个外来者诚惶诚恐的视线观察着这周围的一些规矩,我认为能够将它们内化才是我融入新环境的标志。但,何时呢?
还有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如果,邻里之间,孩子串门,你千万不要给他(她)食品,因为,你不知道,他(她)是否会过敏,产生危险!甚至,一家人正在吃饭,邻居家的孩子,在旁边正眼巴巴的瞅着你,你也最好不要用餐。除非,你已经事先经得他(她)父母的同意!
瑞典人有很多节日,复活节,仲夏节,露西亚节,圣诞节等等,都带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每逢圣诞节,我也会买圣诞树,放在客厅,挂上礼物。我也认真的想到上帝。但,我不懂礼拜,不会唱赞美诗,不去教堂。更不知道,给孩子讲述每一个节日的传说,以及每一个节日代表的意义,习惯,禁忌等等。
瑞典孩子18岁了,自己出去租房子。宁可向政府贷款,也不联系父母!
瑞典幼儿孩子上学坐校车,上fritids(托管班),爷爷奶奶也不操心,因为,爷爷奶奶得打高尔夫,或者,度假!
儿女不在父母身边尽孝。父母们给政府交了一辈子的税,最后,政府把他们交给护工和老年公寓。
邻居都自己建新房子,自己修理汽车,游艇,更别说那老大的院子里的姹紫嫣红的花草,硕果累累的果树。一到节假日和周末,他们穿上工装,修车,装电器,装修房子,清洗院子,打理游泳池等。
车灯坏了,灯泡20克朗,但,手工费要100克朗。新衬衣30克朗,改袖子90克朗。
Ikea的家具都得自己组装,还得自己运输,要不,租车,组装的费用比家具还贵!
凡此总总,都不是我能很快适应的。因为,我们从小就心无旁骛地学习数理化。
还有那或多或少的种族歧视
作为一个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美国民众在移民问题上所保持的宽容和理性的态度,让人想起纽约自由女神像基座上镌刻的那首十四行诗:“把那些无法靠岸颠沛流离的,无家可归骇浪中惊惧的灵魂,都交给我,我在金门旁高举灯火。”(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Send these,the homeless,tempest-tossedto me,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但,欧洲国家,普遍的都有种族歧视,或多或少,取决于国民的整体素质!虽然,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海外华人的地位也相应提高。但,要想在骨子里透着高傲的洋人社会里,生活的心情愉悦,何等艰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华人移民到海外国家,鲜有人可以真正取得和国内相同的社会地位。“美国也好,欧洲也罢,国外的移民政策,往往看中的还是移民者对本土经济增长的帮助,而绝不是为了这些移民者着想”。各种隐性的种族歧视,藏在移民生活的边边角角里,谁都很难规避。”
也就是说,移民除了可能承受高额的纳税之痛外,还承受着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交际圈子、种族歧视等诸多因素的困惑,更多的时候,移民者潜意识的认为自己移民后成为了“二等公民”。 赤裸裸的现实残酷而冰冷,磨去了你意气风发的洒脱和指点江山的意气。也许只有远望外国才潇洒,因为当你真地在这里生活打拼,一切的优雅大气都成了奢侈。孤苦无奈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也许,人只有在远离自己居住地时,才能获得最为强烈的归家之感,通过触摸陌生的土壤和呼吸别样的空气,人才能在风中感觉到些微远古的韵律,当代人的脉搏和人类的祖先才产生片刻的共鸣。归家,也许恰恰是旅行的真正意义。
“家”,远隔千山万水的“家”,您得落地生根,重新建立!
谈何容易!
编者注:也许,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恨恨的问:“那么多无奈与失落,你为啥不回来呢?”。是的,我能理解!但纵有千般无奈,万般失落,我还是愿意留在瑞典。因为,生活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尊崇自己内心的需求!毕竟,这些喜怒爱恨,相比国内严峻的生存环境,我还是选择先活着!有尊严的活着!
在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相信没有父母会希望公务员是择业的第一选择,没有父母会把喝酒唱歌拼抢座位当作社会里谋生的必要技能来传授,更没有父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骨肉在虚伪和不快乐的氛围里成长和生活。 产品安全、劳工惯例、裙带关系和行贿受贿等社会现象也不那么理直气壮。
也就是说,移民是应该考虑的。只是,往哪移?如何移?“移民是一种选择,与幸福无关,与能力无关!”,以我的切身感受,写出走出国门的真实生活,为的是您选择对了,以便您的移民旅程走的更从容些!毕竟,国外,蓝天白云是我们的向往。还有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自由的灵魂等等,有利于我们的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