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海鸟网 > IT > mySQL >

MYSQL教程:服务器优化和硬件优化

  1. 服务器优化

  优化原则:

  内存里的数据要比磁盘上的数据访问起来快;

  站数据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内存里能减少磁盘读写活动的工作量;

  让索引信息留在内存里要比让数据记录的内容留在内存里更重要。

  针对以上几个原则,我们应该调整服务器:

  增加服务器的缓存区容量,以便数据在内存在停留的时间长一点,以减少磁盘I/0。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缓冲区:

  数据表缓冲区存放着与打开的数据表相的信息,它的大小可由服务器参数“table_cache”设置。Opened_tables参数记录服务器进行过多少次数据表打开操作,如果该值变化很大,就可能是数据表缓冲区已满,需把一些不常用的表移出缓冲区,以腾出空打开新的数据表。可用以下命令查看Opened_tables的值:

  SHOW STATUS LIKE 'Opened_tables';

  在MyISAM和ISAM数据表中,索引被缓存在“key buffer”里,它的大小由服务器参数“key_buffer_size”来控制。系统默认的大小是8M,如果内存充足的话可适当扩大该值,以使更多索引块缓存在该区里,以加快索引的速度。

  InnoDB和BDB数据表也各有一个缓冲区,分别叫innodb_buffer_pool_size和bdb_cache_size。InnoDB还有一个日志缓冲区叫innodb_log_buffer_size。

  自4.0.1开始,MySQL多了一个缓冲区,叫查询缓冲区,主要用来存放重复执行的查询文本和结果,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查询,服务器会直接从缓冲区中返回结果。该功能是内建的功能,如不想支持该功能,可在编译服务器时用configure脚本的--without-query-cache选项去掉该功能。

  查询缓冲区由三个服务器参数控制,分别是:

  1、query_cache_size

  控制缓冲区的大小,如果该值为0,则禁用查询缓冲功能。设置方法是在选项文件中设置:

  [mysqld]

  set-variable = query_cache_size = 16M

  这样就设置了一个16M的查询缓冲区

  2、query_cache_limit

  缓冲结果集的最大容量(以字节为单位),如果查询的结果集大于该值,则不缓冲该值。

  3、query_cache_type

  缓冲区的操作模式。

  0表示不进行缓冲;

  1表示除SELECT SQL_NO_CACHE开头的查询外,其余的都缓冲;

  2表示只对以SELECT SQL_ON_CACHE开头的查询进行缓冲。

  默认情况下,按服务器的设置进行缓冲,但客户端也可通过命令改变服务器设置。客户端可直接用SELECT SQL_NO_CACHE和SELECT SQL_CACHE命令来要求服务器缓冲或不缓冲查询结果。如果不想每条查询都写参数,我们也可在客户端用SET SQL_QUERY_CACHE_TYPE = val;来改变服务器的查询缓冲行为。val可取值0,1,2或OFF,ON,或DEMAND。

  禁用用不着的数据表处理程序。如服务器是从源码创建,就可彻底禁用ISAM,InnoDB和BDB数据表。

  权限表里的权限关系应尽可能简单,当然了,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在从源码创建服务器时,尽量使用静态库而不是共享库来完成其配置工作。静态库的执行速度更快,但如果要加载用户定义函数(UDF)的话,就不能使用静态库,因为UDF机制必须依赖动态库才能实现。

  2. 硬件优化

  为了提高数据运行速度,升级硬件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针对数据库应用的特点,在升级硬件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对于数据库服务器,内存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性能因素。通过加大内存,数据库服务器可把更多的数据保存在缓冲区,可大大减少磁盘I/O,从而提升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配置高速磁盘系统,以减少读盘的等待时间,提高响应速度。

  合理分布磁盘I/O,应把磁盘I/O分散在多个设备上,以减少资源竞争,提高并行操作能力。

  配置多处理器,MySQL是多线程的数据库,多处理器可同时执行多个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