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ding技术的最早应用是在集群——beowulf上,为了提高集群节点间的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下面我们讨论一下bonding 的原理,什么是bonding需要从网卡的混杂(promisc)模式说起。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网卡只接收目的硬件地址(MAC Address)是自身Mac的以太网帧,对于别的数据帧都滤掉,以减轻驱动程序的负担。但是网卡也支持另外一种被称为混杂promisc的模式,可以接收网络上所有的帧,比如说tcpdump,就是运行在这个模式下。bonding也运行在这个模式下,而且修改了驱动程序中的mac地址,将两块网卡的Mac地址改成相同,可以接收特定mac的数据帧。然后把相应的数据帧传送给bond驱动程序处理。说了半天理论,其实配置很简单,一共四个步骤: 实验的操作系统是Redhat Linux Enterprise 3.0。绑定的前提条件:芯片组型号相同,而且网卡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BIOS芯片。
双网卡邦定的拓朴图
1.编辑虚拟网络接口配置文件,指定网卡IP:
vi /etc/sysconfig/ network-scripts/ ifcfg-bond0 [root@rhas-13 root]# c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ifcfg-bond0
2、#vi ifcfg-bond0
将第一行改成 DEVICE=bond0:
# cat ifcfg-bond0 DEVICE=bond0 BOOTPROTO=static IPADDR=172.31.0.13 NETMASK=255.255.252.0 BROADCAST=172.31.3.254 ONBOOT=yes TYPE=Ethernet
这里要主意,不要指定单个网卡的IP 地址、子网掩码或网卡 ID。将上述信息指定到虚拟适配器(bonding)中即可。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0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1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3、# vi /etc/modules.conf
编辑 /etc/modules.conf 文件,加入如下一行内容,以使系统在启动时加载bonding模块,对外虚拟网络接口设备为 bond0.加入下列两行: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1